洗发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光泽感,对判断岩茶好坏来说,特别管用 [复制链接]

1#

《1》

很多外省客人,一直误会了岩茶。

上一礼拜,有位绿茶大省的客人过来聊茶。

这颜色焙到发黑的岩茶,正常吗?

那会儿,麻花正在给我们家的主播,挑上镜衣服。

葱绿色的上衣,配桃红的汉服下裳,是桃红柳绿。

而雨过天青色,就得衬石榴红,才显肤色粉嫩。

一头扎在了衣服料子里的麻花,看到茶友消息后,懵了一会儿。

焙到发黑,那该是什么颜色?

于是,请那位茶友发来图片,来比对颜色。

点开图片放大,细看了盖碗里的干茶。

颜色倒是很正,是乌润的黑色。

很像村姑陈老爹用来练字的松烟墨,刚一研开之后,墨色饱满的状态。

现阶段喝岩茶,能留到腊月里的茶,焙火都是很透彻了。

干茶出现这样的颜色,太常见了。

三言两语聊过后,那位外省茶友,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2》

焙过火的岩茶,外观很奇葩。

特别是从干茶上看,黑得发亮。

对外省茶友来说,看多了常见的绿茶、茉莉花茶、红茶后,再来看武夷岩茶。

这一看,视觉冲击忒大了,这哪像正常的茶叶啊?

一点茶叶子的影子,都看不出来。

王小波在文章里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麻花要补充,岩茶是茶圈里特立独行的崽。

话说今年的猪年(农历还没过),猪界里的王牌明星,无疑是二师兄红得最长久。

关于猪八戒,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误解,觉得他贪吃懒做。

其实呢,二师兄很委屈啊。

八戒确实好吃,但他可不懒。

人家那高老庄的大半家业,还是靠二师兄辛勤的大猪蹄子,挣来的。

说他懒,多冤呐,完全就是相貌歧视的偏见!

看待二师兄,我们不能用有色眼镜。

看回岩茶里的干茶,同样不能一棍子打死啊。

虽然说,和那些娇的、嫩的、绿的其他茶比起来,岩茶看起来不精致。

岩茶的采摘,讲的是“开面采”,要采老一点的叶片。

要不然,经不起后边制茶时,揉捻和焙火的折腾。

并且,越是山场好的岩茶,焙火越要精致,要慢慢的往里焙进火。

最后出来的岩茶岩茶,一个个都灰不溜秋的,太正常了。

看多了,就习惯了。

那说回正题,经过焙火的武夷岩茶,要怎么看外观选到好茶?

《3》

对此,麻花支招的第一点,是看条索。

新入门的朋友,这时会好奇了。

啥样子的,才算是条索?

其实呢,条索指的是岩茶的干茶。

因为岩茶在制茶时经过了揉捻,所以叶片像绳索那样,均匀的扭在了一起。

像是早餐油条那样,紧紧的合在了一起。

从条索上,能看出不少武夷岩茶的工艺门道:

首先,条索是否紧结?

好的岩茶,紧实度要刚刚好。

不能太紧,条索蜷缩在一块,达到泡不开的状态。

当然,更不能太松散、琐碎,并且里面还有老叶、散叶。

这能够证明,茶叶采得太老了。

叶片采老了,内部养分会有缺失,由于叶表的蜡质层厚,所以不好匀称的揉成一块。

岩茶在后期精制加工时,对于这部分的老叶、破叶,要及时的挑拣掉。

如果成品茶里,掺杂了不少老叶,条索花杂,那说明这款茶的做工很差劲了。

其次,是看条索是否匀称?

匀称,指的是大小要均匀、宽窄度要均匀。

将干茶铺开,能够看到条索的整齐度,像兵哥哥叠的豆腐块那样,规规矩矩,有模有样的。

如果从条索上,能够看到一处像胖头陀,又短又宽。另一处像瘦头陀,苗条瘦高。

这样长短、大小不统一的,当然不是好茶。

如果在大红袍、水仙、肉桂里,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那能够证明里面有很大概率,拼进去了其他茶。

所以,看起来才会是,这副不统一和谐的样子。

当然,如果是有点碎的岩茶,大伙儿可要多包涵。

因为焙了火的岩茶,公认的最怕碎。

在后期人工包茶时,容易出现断裂、破碎。

这类后期因素造成的碎茶,并非是先天品质不足。

最后,是看条索是否肥壮?

尤其是看老丛梅占、老丛水仙一类的条索,这点很关键。

好一些的老丛,由于树龄比较高,叶片长得比较大。

所以成品茶的条索,是比较饱满、结实一些的。

茶叶的条索,要相对更宽一些。

如果是瘦竹竿那样,太瘦、太细的模样,就不算太好。

《4》

看外观买茶的第二招,是看颜色。

在大部分茶友心目中,焙过火的岩茶,看起来都有点黑。

要说到这大范围上的黑,里面又有很多学问。

岩茶条索的颜色,正常不会是纯黑色。

这类死气沉沉的颜色,出现在一款岩茶上,那能证明这款茶是被焙死了。

但是呢,也没有达到让设计师闻之胆颤的,传说中的五彩斑斓的黑,那么夸张。

岩茶条索的形容,常见的下面的词汇:乌润、青褐、枯燥等。

乍眼一看,这些都是非常学术性的词,但是并不难理解。

乌润,可以代入黑芝麻的颜色,去想象。

黑中带着光泽感,油润发亮。

像电视广告上,用了某飘洗发水,洗出来的秀发效果。

达到乌润色泽的干茶,通常出现在焙火比较足的岩茶身上。

靑褐,有点像淡菜(海虹)壳的颜色,有些黑,也有些深褐,还有些许深墨绿色。

通常火功不是很高的岩茶,干茶的颜色就很接近这种靑褐色。

至于枯燥,顾名思义,很好理解,又干又枯的意思。

像秋冬的枯树叶,没有光泽,没有生气。

正常品质的岩茶,干茶不会失去光泽,变成这类型黯淡的状态。

除非是在焙火的时候,温度和时间没有控制好,让岩茶没有焙进火,反而是直接焙死了。

到这儿,茶友们也可以收下这条囊中妙招了。

看光泽感,对判断岩茶好坏来说,特别管用!

《5》

第三招,可以闻干茶香。

直接从干茶的角度观察,除了可以看条索的紧结度和光泽感外,还可以闻茶香。

之前,麻花看过某家同行的视频。

直接打开冰冷的盖碗,闻某款肉桂的干茶香时,就在大呼;桂皮香好显。

这看得,实在让麻花很尴尬。

因为喝了这么久岩茶,从来没有在常温的干茶上能闻到品种香。

焙过火的岩茶,在闻干茶香时,工艺香最明显。

岩茶经过高温焙火后,茶叶里的植物蛋白会被烘烤,从而产生出系列的曼妙反应,碰撞产生出来的系列香气,往往有些类似。

焦糖香、坚果香、窖香等是常态。

这些,都属于岩茶经过焙火后,获得的工艺香。

直接闻干茶香,分辨不出品种差异。

光靠嗅干香,闻不出一款岩茶,到底是肉桂,还是铁罗汉。

任凭是狗鼻子再灵,这也没辙。

不过,通过闻干茶香,能获取这样的品质信息。

其一,判断一款茶的褪火程度。

如果干茶上,烟火气不明显,那基本上可以证明,这款茶的火褪得差不多,需要及时喝了。

如果能闻到烟熏火燎的味道,那证明这款茶刚焙火没多久,需要放一放,等褪火后再喝。

其二,推测岩茶是否有返青?

当在干茶上,能够闻到杂味和青味时,就需要多警惕了。

这款茶,发生受潮返青的风险,很高了。

按麻花的做法,试茶时为了保护肠胃,干茶上能闻到杂味的茶,一律淘汰!

《6》

从颜值控的角度看,岩茶的干茶确实不好看。

因为外观,武夷岩茶受了不少委屈。

但是呢,用一句村姑陈的名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喝岩茶,要透过外在,看到本质,才是正经事。

武夷岩茶里的香清甘活,可不是靠看出来的。

得靠喝,才能尝出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