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控制权必须转交给消费者
2004年7月,中国国务院表示希望扭转投资主导、消费落后的经济失衡趋势。当2010年7月来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策的改革,以及其他事件,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但自国务院2004年的会议以来,实际情况其实并没有得到改观,反而变得更糟,而且目前还没有理由证实,中央和地方*府真正愿意迈向一个更加依赖消费的经济模式。 2001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消费的基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39.2%,并呈上升趋势。消费品零售额比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两者增速持平。当时经济运行良好。 2004年,当国务院注意到经济失衡的情况时,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39.5%,但固定资产投资额已大大超过消费品零售额,并且以比销售快一倍的速度增长。到了2008年,也就是国务院决策会议的四年后,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36.1%,而当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比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6万亿元,且增长速度仍然迅猛。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是消费品销售额的两倍,前者总额比后者高出近10万亿元。2008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也仅仅因为是贸易盈余下降所致。较小的贸易盈余,当然,这不是由中国决定的,而是由于中国贸易伙伴的经济疲软。中央和地方*府尽其所能通过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以应对外在的经济危机,但同时也创造更大的国内经济失衡。对于加大投资给出的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这是必要的,因为经济危机,但正如上面所述,中央和地方*府重投资而轻消费的*策是从2003年就开始的,由来已久。 为什么?为什么国务院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一再任其继续恶化?对于中国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要真正走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平衡经济,并不是光动动嘴皮子,而是意味着艰难和痛苦的过程。 中央和地方*府偏好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其原因在于控制权上。一个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的经济控制权主要掌控在*府手中,而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模式的主要控制权掌握在消费者手里。比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可能会减少消费,而*府则想刺激消费。 即使作出决定放弃一些经济控制权,变革的成本也是巨大的。目前的法规条例保护大型国有企业,使它们不用参与竞争而轻易赚取巨额利润,并用利润继续参与投资。但是,缺乏竞争意味着对消费造成巨大伤害——高价格、低质量。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将导致利率上升,有利储户但伤害借款者。目前借款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提高土地转让的补偿价格有利于动迁户,但使得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在上述所有情况下,都是消费者获利,但国有企业损失。 最近,不少合资企业里出现停工现象。这似乎提高了工人加薪的可能性,从而会转化为更多的消费支出。但是,工资高低不取决于少数人的停工,而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需求超过供给,工资将上升,最终刺激消费。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供给的减少便意味着必须更有效地利用资本、人力和土地,而不是投资更多、雇更多人、使用更多的土地。 目前普遍的共识是,中国需要迈向一个平衡的经济模式,因为别无他选。但消费增长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其一是,中央*府真正采纳2004年国务院得出的结论。另一个是,由工人停工和外国合作伙伴的压力带来变革,但同时中央和地方*府对于这些压力将采取抗拒的态度。第二条道路明显更长、更困难,但是,从目前看来,第二条道路可能性更大。 (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为东方早报撰文,早报刘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