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nGawe
全文共字3图,阅读需要7分钟
————/BEGIN/————
跨界、快闪这两股席卷年的风潮依旧来势汹汹。
说到打响新年“第一炮”的精彩案例,应该就是它了!
就是那个不好好外卖的饿了么,和那个不好好卖TT的冈本,组CP开了一家快闪店。
这间只营业12小时的“时光便利店”。没有薯片和汽水,也没有关东煮和杯面,只贩卖颗时光胶囊。
用户通过扫码领取时间券,凭券进入便利店挑选时光胶囊。而随机挑到的胶囊可以兑换冈本安全套、饿了么会员卡、定制雨衣等,收获“不一样的时光”。
而看似充满鸡汤的文案,却隐含了很多的妙不可述~
这个快闪活动以“陪伴”为主题,通过巧妙的互动环节,充分刺激人了的荷尔蒙分泌,调动起用户参与性,也将品牌温度渗透到用户心中,构建更紧密的联系。
“饿了么”“冈本”,“抖音”“摩拜单车”,以及农夫山泉跨界进*化妆品行业。
不得不说,现在的品牌开始不断地整合,混搭,逐渐流行起来“复合型品牌”。
不能说是否成功,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新玩法可以抢占用户心智高地,即加强品牌认知。
这种玩法,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跨界创新,打造超越行业的品牌。即对抗产品不断细分、不断分化的趋势,试图打破固有的产品分类思维,去整合混搭。
今天想讲的主题是:
如何区别同质化,实现差异化。一、为什么会同质化?企业以行业普遍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产品。思考一下,为什么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让产品越来越不同,反而让产品变得更加同质化了呢?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用学生的成绩排名来看这位学生的成绩好坏;在医院中,我们常常用医院是否专业——这些呢,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来衡量的一些普遍化的标准。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衡量标准过于片面不够准确,但是整体上有助于我们医院的大概情况。
没错,这些衡量标准简化了我们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但是呢另外一方面,它也有很多弊端。
这些衡量标准就像一些方向的指针,让所有的竞争者围绕着这个指针去努力,从而形成一种“竞争群聚效应”,也就是所有竞争者都在这个指针的周围聚集起来。
若是这个指针的地位越牢固,那么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都会更加地去向这个指针靠拢。那么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会越来越小。
回到刚才的例子:
如果把成绩排名作为评判成绩是否优异,那么所有学生都会大力发展成绩学习,而忽略了特长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把医院的专业程度,那医院都不愿意去接受疑难杂症严重的病人。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之间,医院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越来越相似。
在行业中,总会有一条水平线和方向指针,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竞争者都必须超过这条水平线,否则会被行业淘汰;并且,他们会围绕着这个指针的方向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增加自身实力。
那么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呢?
假如A企业的服装主打质量好,耐穿;B企业的服装主打时尚、外观。作为竞争者,A和B都希望超越对方:A想在外观上超过B,B则想在质量上超越A。慢慢地,A和B同时注重质量和外观,这时候A和B的优势逐渐趋于平等,且发展为行业普遍化的衡量标准,沦为同质化。
企业普遍遵循加法升级和乘法升级的进化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进化。在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进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种方式–加法升级和乘法升级。
加法升级: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功能和服务。
乘法升级:占领垂直领域的细分市场。
加法升级就好比如一款洗面奶,以前只做祛痘美白这一种功能,后来随着竞争激烈,就开始增加新功能;比如补水滋润、控油亮肤等;比如计算机电脑这样的产品,不断地进行加法升级,增加存储功能、处理器速度增快等。
乘法升级就拿洗发水举例,可以在商场看到许许多多类的洗发水,有的专门去屑,有的专门黑发,有的专门保持清爽等,这就是分类继续细分下来的子市场。
随着竞争激烈,企业都想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先占领市场,产品的升级速度就开始加快,这样产品就变得过度分化,子市场就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小。
这里有这样一个定论,即“过度成熟期”来描述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类别内的产品过度竞争过度升级过度细分,产品形象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消费者也感觉不到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别。但是企业硬是要从微小的差异中挤出差异,试图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产品是独特的。
日后最终呢?常说的性能过剩,无用功能就是这样子出来的。
面对不断升级却仍同质化的产品,消费者怎么看?消费者患上了“享乐适应症”,而满意度并没有提升来解释下这个词,“享乐适应症”:
一位彩民突然中了彩票拿到一大笔钱,期初呢他是非常兴奋的,但是没过多久这种兴奋感就消失了,这个时候他对中奖前喜欢做的事情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几个月以后他甚至觉得,自己还没有中奖前幸福。
这种状态呢,心理学家称之为享乐适应症。
当一家企业进行产品升级的时候,比如苹果公司刚推出指纹解锁功能的时候,消费者觉得这个功能实在是太棒了吧,对苹果公司提供的新的产品价值表示充满兴奋。
这时,华为也开始有指纹解锁功能,后来三星、小米都开始提供这种功能。指纹解锁就变成了手机行业的标准。
消费者呢,也会从开始的兴奋,到后来觉得这种改进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每款手机都有这个功能,也就变得不那么兴奋了。
于是就会对下次的改进仍抱有期望,企业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进一步的产品改进,如iPhoneX的FaceID,目前是行业的新科技,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呢?
应该会是个循环吧。
消费者开始无心